2018管理學聯考邏輯課程系統講義11.4類比推理原理
11.1 類比推理原理
通俗地講,就是打比方。類比推理,是根據兩個(或兩類)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, 從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種邏輯推理方法。類比推理是創造的源泉,是對思維 的啟發,是一個激活與比較的過程,是一個重新組合的過程。
在管理類財經類綜合能力試題中,類比主要出現在 請先看一例:
有些人認為,觀看電影中的暴力鏡頭會導致觀眾在現實生活中的好斗與暴力傾向,實際上這是荒 唐的。難道說只看別人吃飯就能填飽自己的肚子嗎?
當結論涉及的事物比較陌生和抽象時,論辯者一般會撇開經驗證據,求助于眾所周知的事物, 利用其與結論涉及的事物之間的相似點來證明自己的結論。由于其類比的事物是眾所周知的,所以, 類比推理的最直接的效用就是:形象生動,說服力強。類比推理在生活中非常普遍,但它又常常徘徊于 可取與荒謬之間。必須小心它的陷阱。
要說明的是,類推法是一種論證方法,類比是一種推理形式,應該說,在學術上這二者是有區別 的:類推法是一種內容相當寬泛的推理論證形式,它的外延比類比推理要寬得多。但對于非學術研究 僅僅針對考試與生活應用,對二者進行學術上的區分完全沒有必要。
論證有效性分析寫作中。在邏輯試題中主要作為削弱、推出的題干出現。
11.1.1 類比推理的邏輯形式:
對象 A 和對象 B 都有屬性 a1,a2,……,aN 對象 A 還有屬性 aN+1,
所以,對象B 也有屬性 aN+1
例如:
地球是行星,繞軸自轉,有晝夜,被大氣包圍,有水,有生命現象; 火星是行星,繞軸自轉,有晝夜,被大氣包圍,有水;
所以,火星上也可能有生命現象。
類比推理的結論是不必然的,但由于其論證借助了形象的、通俗易懂的例子,往往具有很大的煽 動性。但我們要學會學會評價類比推理,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,這不僅關乎到邏輯得分,更多關 系到論證有效性分析寫作。
看看論證有效性分析寫作真題:2003 年 1 月論證有效性寫作
把幾只蜜蜂和蒼蠅放進一只平放的玻璃瓶,使瓶底對著光亮處,瓶口對著暗處。結果,有目標地 朝著光亮拼命撲騰的蜜蜂最終衰竭而死,而無目的地亂竄的蒼蠅竟都溜出細口瓶頸逃生。是什么葬送 了蜜蜂?是它對既定方向的執著,是它對趨光習性這一規則的遵循。
當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經營環境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。在高科技企業,哪怕只預測幾個月后 的技術趨勢都是件浪費時間的徒勞之舉。就像蜜蜂或蒼蠅一樣,企業經常面臨一個像玻璃瓶那樣的不 可思議的環境。蜜蜂實驗告訴我們,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經營環境中,企業需要的不是朝著既定方向的執 著努力,而是在隨機試錯的過程中尋求生路,不是對規則的遵循而是對規則的突破。在一個經常變化 的世界里,混亂的行動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。
評價:本段論證有至少 7 處以上的錯誤,但從論證的角度上看,最核心的錯誤就是錯誤地使用了類比論證。蜜蜂試驗只是特定環境下的一個生物行為試驗,不能簡單地將生物行為類推到企業行為,更 不能把生物行為試驗的結果一般化為企業應對不確定性的普遍原則。蜜蜂蒼蠅的行為僅僅是生物的本 能,企業經營決策的是有著能動行為的人。上述論證忽略了這個本質上的差異,其結論當然會有問 題。即使是這樣一個充滿著謬誤的論證,在考場上仍然迷惑了很多考生。要想不被類比推理所迷惑, 以下幾個問題會對你有所幫助。
評價類比推理的幾個批判性問題:
1. 兩個類比的事物有多大程度的相似性?
2. 表面上的相同是否蘊含著本質上的差異?
3. 類推的相同的前提屬性與結論的相關程度如何?
4. 兩個事物的屬性我們是否都比較了解,有無其他重要信息遺漏?
5. 結論是什么?在論證的過程中有無偷換概念或論題?
6. 有無考慮類比的道德、心理因素?有無考慮類比推理的語言因素?
11.1.2 類比推理真題精講:
人類學家斷言:文化只有當它是獨立的而非依賴的時才能有所發展。也就是說,只有當來自它內 部的首創精神所取代的時候,它才能有所發展。換句話說,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動力, 非主體文化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建議,但是,任何把外來文化的觀點強加給它的做法,都會威脅它的獨 立和發展。如果我們把每一個單獨的學校視為一個被割開的文化圈的話,那么教育進步的關鍵是
以下哪項最好地完成了上述論證?
A. 每個學校必須獨立于外來的壓力才能有所發展。
B. 某些學校只依靠他們全體員工和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能有所發展。
C. 學校的管理人員系統隨著學校的發展應作相應的調整。
D. 外來的因素必須被阻止參與學校的發展。
E. 學校的獨立性越大,教育進步的越大。
解析:本題為推出結論題型。題干為一個類比推理。把教育與文化進行類比,既然文化進步的關 鍵是“只有獨立才能發展”,那么,教育進步的關鍵同樣如此。所以,正確答案為A。請理解:“只有…… 才”所表示為必要條件命題,而選項 B、E 都把必要條件偷換成了充分條件;選項 C 偏離話題太遠, 選項D 則錯誤理解并夸大了“非主體文化可以提供建議,但不能強加”。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